今宵寒较昨宵多,立冬已至,您的养殖场做好过冬准备了吗?
俗话说:“立冬养生好,一冬病不找。”立冬到来,气温偏低,并且天气在几日后有回暖迹象,气候多变,对于养猪户来说,这种天气,很容易导致猪生病,如果不及时预防,会给养猪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几种冬季多发的猪病做一简单介绍,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一、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1.症状
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都属于病毒性疾病,一般来说,每隔2-3年就是一个发病周期,但由于发病规律难以掌握,因此在进入冬季之前就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即对母猪注射这种疾病的疫苗。
不同日龄猪只均易感染,一般表现为先呕吐,后出现严重水样腹泻,体重迅速下降,甚至脱水死亡。1-5日龄初生仔猪死亡率最高可达100%,2-3周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较低。
2.治疗
对于还没有断奶的幼猪,如果感染了这种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并且还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所以,一定要做好母猪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时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如果是成年猪感染这种疾病,可注射抗生素,并补充维生素,一般经过药物治疗5-7天就可恢复正常。
二、猪蓝耳病
1.症状
猪蓝耳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传播快,主要侵害繁殖和呼吸系统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多表现为高热(41℃以上)、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
2.治疗
如果猪场有猪感染此病,要对病猪和外观健康的猪赶紧隔离饲养,并且水槽、料槽要完全分开,猪只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以免传染。如果已经发病,可以用青霉素每公斤2万单位,灭瘟灵每公斤0.1毫升,每天两次,连续使用七天,以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
三、猪口蹄疫
1.症状
该病多发于秋末、冬季和早春,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体温开高到40℃,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开水疱溃烂,乳猪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变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2.治疗
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一个月各接种一次灭活苗,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一次,每次肌注常规苗2毫升或肌注高小疫苗1—1.5毫升,仔猪40—45日龄首免,常规苗肌注2毫升,100—105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一次(即二免),肥育猪出栏前15—20天进行第三次免疫。
四、猪附红细胞体病
1.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发生急性附红细胞体病时,病猪体表苍白,高热达42℃,有时黄疸有时有大量的瘀斑,四肢、尾特别是耳边缘发紫、血液稀薄。
2.治疗
用于附红细胞体病治疗的药物有强力霉素,每公斤5—8毫克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5—8毫克;喂服阿散酸每吨饲料混入180克连用一周,以后减半喂服,连用一个月;土霉素每吨600—800克,内服两周。
五、猪呼吸道疾病
1.症状
一般来讲,冬季养猪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猪呼吸道疾病,它是以猪咳嗽、呼噜喘、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疾病,初期会造成猪食欲不振,消瘦,出栏时间延后等;后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极大的伤亡损失。研究表明,猪拥有非常发达的嗅觉,其灵敏程度是狗的2-3倍、人的100万倍!当我们进入猪舍有熏眼睛、辣鼻子、呼吸沉闷等感觉时,猪其实比我们更为难受。
当猪群长期处于空气质量差的舍内环境下,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长时间刺激呼吸道粘膜,猪只极易发生猪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有害气体易引起猪的应激综合症,出现狂燥不安或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咬尾、异食癖等现象,导致猪群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采食量减少,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升高(料肉比增加0.1,每头猪的养殖成本约增加30元),最终使得猪场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2.防控
(1)控制饲养密度
秋冬季节,自然环境温度变低,一些猪场采取增加饲养密度来提升舍内温度,却忽视了饲养密度过高,猪群需要的氧气和排出的废气更多,容易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猪群频发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因此,不能为了猪舍温度而过多增加饲养数量,建议饲养密度为保育猪0.4㎡/头,生长猪0.8㎡/头,育肥猪1.2㎡/头。
(2)做好清洁卫生
栏舍内的卫生对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每头母猪每天排粪量为2-5 kg、排尿量为4-8 L,粪尿等污物的腐化分解是猪舍产生有害气体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每天打扫猪舍1-2次,及时清除剩料、粪便、胎衣和死胎等污物,同时增加排污次数,将排污沟内的粪尿、废水等污物及时排出猪舍,避免污物长时间堆积腐败发臭而影响空气质量。
由于秋冬季节温度较低,许多猪场为了舍内温度,常常减少风机开启数量甚至紧闭门窗,导致通风不足、猪舍内没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空气质量变差。如何协调好通风与保暖的问题?建议参考一个原则,即“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特别是在产房方面,可以保持风机间断抽风排出废气来提高整个猪舍的空气质量,同时调整好产床保温灯确保仔猪不会着凉。
3.治疗
断奶后前7周每周减低1℃,从29℃平稳过渡到21℃;湿度维持在60-75%;20-30公斤体重猪只0.33平方米/头;在猪舍保温的同时,灵活的进行通风以降低猪舍里有害气体和各种病原含量。必须做到全进全出,减少不同日龄猪群混群。减少各类应激,如断奶、转群和混群,提前添加抗应激产品。猪场可结合猪群保育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规律,针对保育群副猪嗜血杆菌或者链球菌感染,建议断奶后一周和临床症状出现前5-7天在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如2%氟苯尼考2公斤/吨料,连用7天。针对保育阶段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每吨料添加2%氟苯尼考2公斤和80%泰妙菌素200克,连用7天,若保育前期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建议母猪上产床前7天每吨料添加2%氟苯尼考4公斤和80%泰妙菌素200克,减少由母猪排菌给仔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