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了,也要注意防范霉菌毒素哦!

什么是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二次代谢产物作为真菌的一部分,可随处出现在自然界中,但很多时候霉变的发生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当饲料出现发热、变色、结块、变味等现象时,往往预示着霉变的征兆。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多达300多种。

霉菌毒素作为低分子化合物,结构非常稳定,且耐高温,即使加热到340℃也不会被降解和破坏,可造成动物多脏器及系统损害,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霉菌毒素产生条件五要素

1.原料生物性因素

即大部分植物原料的生物学属性改变,或品系改良天然抗病力的下降,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污染。例如玉米、小麦、燕麦、大麦、花生等最易滋生9~10种霉菌毒素;大米、高粱易滋生4~5种霉菌毒素;大豆、棉花等易滋生1~2种霉菌毒素。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各种玉米尚无抗霉菌毒素品系。

2.原料种植过程中的因素

多大数谷物在田间种植期间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的恶劣气候均会产生霉菌毒素。例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播种、分叶、拔节、抽雄、灌浆、乳熟、结实等不同阶段,尤其在后三个阶段期间非常容易因天气变化导致在田间发生霉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根据毒素污染的阶段将霉菌毒素分为田间毒素和仓储毒素两类。

3.原料收获过程中的因素

谷物未完全成熟、机械磨损,昆虫鼠害损伤等均易造成霉菌毒素污染。碎粒及其它谷物废料中的霉菌毒素是整粒谷物的30~500倍。这主 要是因为整粒谷物有起保护作用的外层果皮。

4.饲料及原料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霉菌的孢子总是常规存在于饲料及原料之中,等待适宜温度和湿度,进而萌发并代谢出霉菌毒素。因此在饲料及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的控制尤其关键。通常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4%,饼粕类水分超过12%即非常容易产生霉菌毒素。另外一个常知的因素温度也会让我们产生误解而犯下错误,大部分霉菌繁殖最佳温度是 25~35 ℃,但是人们忽略的是低温0~10℃同样会有霉菌的繁殖,例如黄曲霉毒素在潮热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而像呕吐毒素在0℃就可以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在10℃时就可以产生。因此产自于北方的谷物原料中一样经常含有霉菌毒素的污染,只是霉菌毒素的种类不同于来自南方的原料。

5.饲料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的因素

饲料厂产品库内堆积、运输到养殖场的装载环节、养殖场的场内存放、畜舍饲喂系统的再污染等因素造成了霉菌毒素的二次污染问题,这也需要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重视。

低温下的霉菌毒素

在大家的印象中,霉菌毒素是南方专有的,认为南方的高温高湿才是产生霉菌毒素的条件,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霉菌毒素都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产生的。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多种镰刀菌属霉菌产生。这类霉菌可在多种谷物上滋生,特别是在温度中等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低温环境下的温度波动可以导致该毒素的大量产生。此类霉菌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5℃左右。当环境温度降低到10℃左右,湿度大于14%时,会激发霉菌发生一种次级代谢反应,这种次级代谢反应会导致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因此,北方的温度湿度足以产生大量的玉米赤霉烯酮。

  伏马毒素也是由镰刀菌属产生,最易产生的温度是15-25℃,谷物含水量大于20%或是水活性大于 0.9。镰刀菌属通常被称作“田间霉菌”,因为这类霉菌的最适产毒条件即是在田间生长的环境下。在成熟和成熟之后经历恶劣天气的谷物中伏马毒素尤其多。在北方当谷物在收割之前降温、下霜或是降雪,都可增加伏马毒素的产生。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也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他受作物品系、环境以及天气状况影响,比较适宜的水活度水平是0.96。在多雨、阴天、凉爽,温度在6-24℃的天气条件下对谷物进行收割时该毒素尤易发生。而且这些条件在北方极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从全球范围看,呕吐毒素是最普遍的谷物污染物。

2022年10月28日 17:15
浏览量:0
收藏

技术服务

首页    技术服务    饲料安全    降温了,也要注意防范霉菌毒素哦!

技术服务